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闵行]明强小学:智慧领导 以教育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第一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3/12/13 10:09:42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在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背景下,恰逢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召开,为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教育策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之道,2023年12月12日第一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举办。

WDCM上传图片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两大高校研究机构,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人民政府,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教育发展促进会和指导机构、上海市气象学会气象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协办单位包括上海市闵行区气象局、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二中学、北京教科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验室、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社区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上海市松江区社区学院、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云南省昆明市萃智御府学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等。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家成,德国汉堡环境、气候、能源和农业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司司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汉堡Ralf Behrens,高级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汉堡Jürgen Forkel Schubert,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理事长程锦慧,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夏惠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朱敏,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游韵、上海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李保清、闵行区气象局局长倪春欢、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沥、七宝镇镇政府副镇长韩莉艳、七宝镇社事办主任陈金凤、七宝镇教委主任吴靓、七宝镇教育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吴国丽、七宝镇教委陈伟、还有各领域相关领导、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整场研讨会议活动全程线上直播。

WDCM上传图片

上午9:30,以“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中高一体化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为主题的上午场研讨会在东校区二楼远程教室举办。研讨活动由李家成教授主持。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明强小学校长姚凤致欢迎辞并以“跨界与融合”“审美与超越”“使命与担当”三个关键词解读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及意义,并对与会专家与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闵行区气象局副局长翁永元以《服务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气象教育联合体模式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实践》为题进行交流。翁永元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教育、人才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普教育的要求,详细分享了校园气象科普的目的和意义,全面解读了全球气象减灾防灾和气候变化的背景和进展,并围绕气候变化需求深入分析了校园气象科普助力科学教育加法的现状。同时还介绍了闵行区气象教育联合体的建设情况,并对下一步闵行区校园气象建设进行了展望。真正筑牢校园气象联合体建设,全力做好气象科学教育加法。

WDCM上传图片

明强小学副校长刘依婷以《从“相加”到“相融”——家校社协同构筑气候变化教育新样态》为题进行交流。刘依婷讲述了六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烟花’与明强的一场‘美丽’邂逅”“从气象大咖到气象小主播”“小展板,大学问,大力量”“做科研,好难!”“气象,怎么学?”“关于未来的故事”。通过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明强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基于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目标,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协同开发气象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逐步从学校到社会,从输入到输出,从学习到生活,从科普到科创,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更好地发挥气候变化教育多方合力,助力学生从兴趣到乐趣到志趣的提升,为未来积极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奠基。

WDCM上传图片

在第一个互动交流环节,山东省东营市东营职业学院家庭教育产业学院院长王雅宁分享了如何寻找家校社协同工作开展中合作抓手的经验;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陈亚兰对上海闵行区气候教育联合体建设非常感兴趣。翁永元分别从联合体的具体成员校、特色气象活动的开展、气象相关部门科普教育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回应。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二中学科研室主任查国青老师以《构建气象生态校园,助力学生多元发展》为题进行交流。查国青分别从气象生态校园构建背景、气象生态校园构建的“12356”(一角、两站、三课程、五活动、六完善)举措,气象生态校园助力学生多元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展现了经过近一年来学校在气象科普方面取得的成效,学校尝试从环境建设到活动开展再到课程开发,打造“航·海·气象”三位一体的科技特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七宝中学地理教师王丹舟老师以《近七中气象,育风云少年》为题进行交流。王丹舟从七宝中学气象科技教育的发展现状、重要成果以及教育畅想三部分进行分享。首先,学校以学生科学院中的气象与大气监测实验室为校本平台,配置指导教师,开展气象社活动,开发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等进阶型校本课程,以便让学生成为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其次,学校通过气象科技教育挖掘学生潜能孵化优秀课题,曾荣获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上海市气象教育学校联盟等荣誉。最后,从合作单位的优势资源多元化辐射路径、高中生课题挖掘机孵化路径等方面的探索经验提出了畅想。

WDCM上传图片

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中,闵行区社区学院终身教育研究部主任唐年问到,社区学院如何参与到气象教育中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七宝中学王丹舟老师和明强小学姚凤校长分别回应,不同学段气象教育的开展有不同目标;社区教育参与有助于共同理念的构建和多元资源的分享。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汉堡Jürgen Forkel Schubert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既要关注气象教育中知识层面的教育,更要关注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学生变化。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与学生一起,在获得气象相关知识的同时,见证学生面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成长。

WDCM上传图片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陈才英提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在于从关注学校教育到关注公民教育。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陈亚兰提问,气象教育如何梳理育人价值,如何培养气象教育课程老师?七宝二中科研室主任查国青结合学校专职气象师资配备、活动开展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明强小学副校长刘依婷结合一到五年级气息科学课程体系的建构及课程师资配备中从全学科到专业学科的层层递进,分享了双师共同备课、双师课堂的经验。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波士顿大学梅静秋(Mayans,Attyat)肯定了家校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对学校可以用哪些方法让非专业群体的家长了解气象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她的困惑。明强小学校长姚凤对此进行回应。她提出要用家校社合力带动、影响更多的家长,从学校实践分享了点线面逐步推进的五年三层面家长气候教育普及活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化育人心,润物无声。小中高一体化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多方合力共育新生态。

中午12:00,与会嘉宾自由参观学校气象站、风空间、秘密花园、花空间、电视台、艺空间、气象图书角、气象与安全科普展等地,通过参观讲解、观看演出、活动体验等形式,多维度、沉浸式感受学校气象教育成果。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下午13:00,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为题的论坛活动在东校区三楼会议中心开展。

WDCM上传图片

李家成教授与刘依婷共同主持了下午场活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韩莉艳代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为活动致欢迎辞。

WDCM上传图片

李保清作题为《依托“校、社”协同,在教育“双减”中做好气象科学教育“加法”》的主题报告。李保清提到,要依托校社协同,让气象科普从单位开展到集团化推进,培育气象教育学校联盟,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气象观测站;让气象科普从部门机制到社会化参与,从科普创新赛事到多元阵地的打造,实现多途径的气象科普新平台;让气象科普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在组建科普专家团队的同时,构建大科普格局,不断扩大气象科普影响力。

WDCM上传图片

姚凤分享了《共思共建共行共创——家校社协同推进气象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气象生态系统化课程群到立体化活动,贯穿其中的专业化资源与多样化实施路径,探索家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本融合等不同课程,让气候变化教育从理解走向行动,从零散走向系统,从相加走向相融,共思气候变化教育,创建学生成长幸福+。

WDCM上传图片

明强小学四年级15班江芷琪和妈妈一起分享了《共学、共研、共长——我和明强气象科技节的故事》。江芷琪妈妈以学校开展的“气候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活动,分享了活动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探讨气候知识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引导孩子树立气候安全价值观,用内在价值观驱动自己的行为。

WDCM上传图片

明强小学蔡亚男、程育艳《“数”说气候变化“真”爱地球家园》为题具体和大家分享明强小学是如何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老师智慧地开展项目化学习,从数据中分析气候问题,引导学生切身实际感受到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她们还介绍到明强小学还设计了分层气象科普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生态环保理念的传播主主体,如今这些活动早已不局限在明强小学内,而是由气象联合体中的各个学校协同开展,并且学生将科普的步伐迈入社区,将捍卫地球气候稳定的理念传播入社会各界。

WDCM上传图片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陈才英分享《以沉浸式气候变化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从1.0借助影视资源,开展沉浸式气候变化教育,到2.0沉浸式气候变化教育与学生发展,不断将沉浸式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化、模式化、协同化。结合教育过程中的要点,对学生领导力、系列课程的开展等方面提炼了学校经验。

WDCM上传图片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陈亚兰分享《协同治理“碳”行动,多力策展“汇”生活》。主要介绍了学校以“玩伴团”为实践组织开展的“团团联动,童探气候变化”项目的实践与思考。项目始于假期,亮相于期初,丰盈于学期,最终化入日常,贯穿全学程;以“自主研学”“成果策展”“521实践”“能量森林”四大行动,追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玩伴团”卷入教师、家长以及社区社会人士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携手改变生活方式,共同为地球降“体温”,增“碳汇”。

WDCM上传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杨永茹分享《一“碳”究竟“气”向未来》。学校依托“大零号湾”科创园区、高校校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优质资源,在“双碳”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多重视野,开展进阶式、可持续性的气候变化教育。交大实小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气候变化,通过一“碳”究竟项目,让学生和环境建立深刻连接感,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价值观,从而带动自身行为的转变,以此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社区学校李秋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区教育实践与思考》以项目研究为例,分享了以低碳科普讲座、低碳企业研学、低碳知识竞赛、低碳科学实践为活动形式的系列活动。以“低碳能源”“废弃物资源化”为主题,形成从专业化、系统性的科普课程到丰富化、趣味性的实践课程再到多层次、跨领域的参访交流活动。

WDCM上传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秘书处王巧玲以视频方式分享《生态文明教育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议将气候变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融入学校、融入课程,融入教师教育,融入国际框架,共同深刻阐释中国理念,践行中国承诺,贡献上海教育方案,推动完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

WDCM上传图片

接着,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议题,邀请国内外专家以沙龙对话的方式进行探讨。德国Ralf Behrens、Jürgen Forkel Schubert与中国程锦慧、李家成、朱敏、游韵等专家分享了自己对于该主题的理解,并就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应建议。一方面,关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个体影响;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关注家校社合力追求的共同扩大效益和长远价值。程锦慧肯定了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气候变化教育领域所作出的成效和贡献,也鼓励学校继续充满想象力地开展实践。两位德国专家指出每个人的行为共同造就了全球气温上升,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非气候友好型生产和消费。气候变化教育是要引导大家关注和改变生活小细节,做到绿色低碳。朱敏副教授提出目前气候变化教育不少实践与新课程改革高度吻合,包括跨学科、综合学习等,值得进一步探索。游韵副教授通过介绍“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区别,来表达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不仅要落实在理解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李家成认为,作为第一届研讨会,本次会议不仅汇聚了全国各地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成果,而且将开启全新的教育研究空间,也将实现在全球对话背景下更富有生产性的国际合作,将持续形成本领域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最后,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沥进行领导讲话。他肯定了气候变化教育中家校社各层面取得的育人成效。从初步探索到成效凸显,教育部门将继续持续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绿色校园创建行动,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教学、校园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学校绿色转型。

WDCM上传图片

“家校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离不开学校主导,家庭主体,更离不开社会的协同。本次会议以跨部门、跨地域的组织方式,所分享的内容是扎根在中小学、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机构、普通高校的研究基础上的实践检验,充分体现会议的综合性,突出了学术对话。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融入育人全学段、全过程,真正为全球气候变化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学校方案。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探索家校社协同教育新策略、新方法,让家庭、学校、区域、国际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