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90后”阮仪三,一直是这片沃土的守护人

时间:2023/12/21 14:30:12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居平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题记

阮先生纯正的知识分子立场和影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杰出成就令人敬佩!

——冯骥才

我努力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而奋斗,提倡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并希望它能成为生长新东西的土壤和源泉,我愿做这片沃土的守护人。

——阮仪三

WDCM上传图片

2023年10月2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在作为第二十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之特别论坛、阮仪三教授城市保护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路径国际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各界大咖云集,共论城市保护。具有苏州情调、扬州音调、上海腔调、精神矍铄的“90后”阮仪三先生的这句话,感动在场聆听学习的所有人,也感动了所有热爱古建的中外友人。

昨天失去的,我们今天把它找回来

上海聂家花园住宅的抢救,杭州陆游故居的抢救,大连东关街的抢救,安徽九华山的寺庙、街坊的抢救,山西大同拆古建新造假的争斗,广州南海神庙的保护……阮仪三先生坚持原则,取得了实效。中国许多古城、古街、古建经阮仪三先生带领的团队保护修缮后,都成为热门的文化旅游胜地,他其实根本不是顽固落后的“保守派”,而是城市保护中守正创新的开拓者。

WDCM上传图片

2023年11月21日,阮仪三先生将步入鲐背之年,但仍笔耕不辍,著有《旧城新录》、《护城踪录》、《护城纪实》、《古城笔记》、《遗珠拾粹》系列、《平遥》、《周庄》等共六十余部书籍,其中《江南古镇》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获南京市政府奖,并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他曾获法国颁发的骑士勋章,美国圣母大学颁发的保护贡献奖。教书、育人,培育博士、硕士共72位,“阮师门”七十二贤,多成为可用之材。

阮仪三教授长期奋战在我国城市保护事业的第一线,他主持的城市保护类规划项目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护城无数,共计340余项。在高等级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城古镇类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有一半的规划出自阮仪三教授带领的团队之手。

几十年来,阮仪三先生在古城古镇的保护上做出一些成绩,主要是他做事坚持不懈,能反复争斗,从不妥协,讲究斗争的策略和实效。正如他所言:“办事先交心,建立良好的友谊,没有私心。”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历史建筑、历史城镇保护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发起人阮仪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身于中国古城的保护事业,先后保护下平遥、丽江、江南水乡等众多古城古镇,被誉为“古城保护卫士”“都市文脉的守护者”,三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被法国文化部授予骑士勋章。

城市保护 众志成城

10月29日上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主持“阮仪三教授城市保护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路径国际论坛”开幕式。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真情致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是中国城乡发展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共有的重要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阮仪三教授始终坚守在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第一线,开辟出了一条城乡遗产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荣的规划学科的道路。我们要学习弘扬阮仪三教授城市保护的学术思想,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路径创新贡献更多同济智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我国一系列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中,都留下了阮仪三教授及其团队的足迹。我们要学习阮仪三教授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人文精神,直面矛盾、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不懈于心、不懈于位的敬业精神,将老先生的学术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张玉鑫表示,阮仪三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关心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指导参与了上海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和地区发展实践,为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各个领域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表示,我们不仅要传承先生的城市保护学术思想,弘扬他为保护事业的奉献精神,更要学习他对遗产保护事业的担当和坚守,守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为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WDCM上传图片

业界各位学术大家也纷纷发言,肯定赞同阮仪三先生的城市保护学术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表示,阮仪三教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事业最有代表性、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取得了卓越成就。城市遗产需要科学保护、精细保护,要与规划长效管理相结合,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表示,阮仪三教授是城乡遗产保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此次研讨会探讨的主题既有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又有理论价值,对我们深入学习并传承阮仪三教授的学术思想,探索新时代中国路径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嘉宾发言席上深情表述:阮仪三教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古城的爱和对文化的爱是一体的,都是发自肺腑的。从古城研究到古城保护,再到近现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阮仪三教授作出了长期持续的杰出贡献。身材高大的他,看上去像北方人,却是地道的上海人。他本是董鉴泓先生的弟子,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董鉴泓先生在国外工作,阮仪三先生评审了他的论文,帮他组织了学位论文答辩。阮仪三先生对李晓江的学位论文评价很高,建议他公开发表。阮仪三先生亲自动手把他的学位论文改写成三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城市规划汇刊》。当李晓江收到阮仪三先生寄来的稿费,既自豪又感动,两人亦师亦友,成了几十年的“忘年交”。他还回忆了当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阮仪三老师和师母帮他和同为同济毕业生的爱人在漂亮洋气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办了校园婚礼,请贾瑞云老师主持婚礼,请李德华先生证婚。此后,同济教工俱乐部的校园婚礼一度成为建筑系的“时尚”,这都源于阮仪三先生和师母,也成了同济师生美好情谊的美谈,更成了这次学术论坛的轻松趣味话题。我也感同身受,想起阮仪三先生2008年来参加我们婚礼时,用我们名字题写的藏头诗:“许久觅得良人归,居家尽享平安缘。”温馨美好的回忆,让每一个同济的毕业或编外弟子,都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伍江表示,阮仪三教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事业来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山。相信今天的研讨会能激励后来者学习阮仪三教授对待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怀和斗争精神,让遗产保护事业代代相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在长期的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阮仪三教授挖掘了一大批城市历史史料,保护住了一批历史城镇,培育了一大批人才、一支梯队,引领了一套古城保护的理念方法和功法,其精神令人崇敬。他诠释了感天动地的“仪三”精神,宣布了《〈城市规划学刊〉阮仪三文集》新书首发!该文集选取了阮仪三教授从1980年至2022年发表于《城市规划学刊》上的60篇文章,分为古城踏察、名城保护、江南水乡、上海遗产、传承与反思、城市规划六个部分,呈现了阮仪三教授跨越40余年的城乡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实践与思考。

最后,匆匆赶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张兵分别作了题为《基于进化的历史保护观》《新征程上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路径》的主旨报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主持了报告会。

“仪三精神” 薪火相传

“周俭大师兄可是实力派,样样厉害!”阮师门聚会时,小师妹这样评价他。看着奔进跑出忙碌本次论坛的周俭教授,他语速快,动作更快,忙得连拍大合影时,撸得很高的袖子都来不及放下,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力派。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然而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大量历史街区被推平,建起了不少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这使得他的心头一直萦绕着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虑。

“上海石库门的保护,首先要甄别它自身的价值,是整体保护还是局部要素保留,历史肌理是一个城市和村镇文化遗存的空间本底,这个本底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展现了城市和村镇人居环境千百年营造的传统智慧。从人与社会的视角来看,它又是广大居民生活经历的真实承载物,保护历史空间和历史建筑就是传承一个城市或村镇的大众集体记忆。”

1998年起,周俭师从阮仪三教授,结缘古镇的保护规划,开始了对上海周边同里、西塘、周庄等6个古镇保护规划的研究和实践。1999年起,周俭参与到了同里古镇的保护规划中。他认为,保护古镇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古镇的原真性。由于古镇的不可复制性,所以必须在真实、完整地保留它们的历史性特征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古镇而言,大规模成片改建或者搬迁显然是不合适的。通过实地调研,他发现,保护区内大多数原住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需要提出一种合理的低成本改建模式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通过对房屋状况的详细评估,周俭带领团队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最终以新建价格的65%完成了同里镇鱼行街168号低保户传统民居的改建项目,探索出了一种低成本改建的模式,使传统民居得以再生,也切实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古镇保护不等于因循守旧,而是要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20多年来,周俭秉承阮仪三先生的保护思想,用专业之所长致力于中国城乡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论坛茶歇时,我采访了阮仪三先生的女弟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知性美丽的她脱口而出:“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自师从阮先生从事历史保护研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阮师对城市历史的深厚学识、历史文化的深邃思考、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遗产保护的深广研究,对保护遗产的深执坚守、披荆斩棘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杰出贡献与无私奉献,是山一样的力量、风一样的感召、水一样的柔韧,引领和激励着我在历史保护工作中的执着坚守。

我还依然记得,为了虹口提篮桥的保护,先生特别打电话给刚刚去上海规划局工作的我,并亲自带我去看看现场,告诉我这个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如何之重要,一定要增加到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名单中……记忆中我们师生间类似的交流有很多次。

先生发自内心地对遗产保护热爱和执着,总是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让我也爱上了城市遗产保护,成为我一生挚爱的事业。值此阮师九十华诞之日,深深一拜,感谢恩师。

百年风雨石库门,千回百转老弄堂。我因为阮仪三先生作序、以上海石库门发展简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天井》,有缘认识师从阮仪三教授的博士后张杰,他中等个子,低调谦和。今年8月,我的长篇小说《天井》,当时扉页急需要一幅上海石库门历史探寻图,和阮先生联系后,他马上为我推荐华东理工大学城乡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很快,张杰教授和助理小杨连夜帮我手绘好了专业的上海石库门历史探寻图。“阮师门”弟子的大度与速度都让我真心佩服感动。

WDCM上传图片

今天,我们第一次线下相见,感觉却很亲切,他也认可我这个编外的师妹,谈起阮师,他由衷地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能拜先生为师,投入先生门下为学、为人。记得当年(2007年)拜访先生是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的酒店里,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先生刚刚下火车,匆匆赶到酒店,先生为人率真,他一进酒店,就呼之我名,开门见山,说:“我已经看了你投递的材料,我们需要引进东南大学的新鲜血液,欢迎你来”,然后匆匆进入房间,简单地聊聊,然后就说“你回去吧,我收你了”。见面非常短暂,干脆直接,没有任何苛求,几分钟就结束了。首次与先生的见面,与我想象的拜见大家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礼节上的繁琐与客套的寒暄,更多的是一份纯粹、轻松与亲切。在这次干脆直爽的见面后,我很快进入了同济大学,拜师入门。

先生是国内遗产保护大家,在我学习的十多年中,先生给予我的是慈爱与真诚,这份慈爱中流露着儒匠的大智慧。先生用一辈子的心血“立心、立志、立学”,开创了我国遗产保护的教学机制,建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并践行了遗产保护的工程实践,所谓“儒匠道器融合,阮郎功在千秋”。

我与我的家人来上海已经十多年了,弹指一挥间,先生已是鲐背眉寿老人了,许多事情今日回想,依旧历历在目,感恩于先生的宽容,感恩于先生的慈爱,感恩于先生的教诲,感恩于阮门的学长们,我深深地祝福先生健康长寿,祝福阮门兴旺发达。

10月29日,“春华秋实——阮仪三学术成就展”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展厅揭幕。本次展览分为“识城”“护城”“治城”“存真”“守正”“创新”“拾粹”“乡愁”“薪火”九大版块,全面展示了阮仪三教授关于城市保护的学术理念、实践和教育,汇集了其城市保护学术活动历程及其在城市保护领域的主要作品、代表性事件和典型成果。一幅幅古城保护规划图、一张张现场踏察照片、一本本学术著作,带领师生再一次真切感悟老一辈同济学人的精神风骨和学术担当。

下午,“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路径——文化遗产当代管理”国际研讨会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内外高校代表围绕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中国路径的理论探讨等展开交流研讨。平遥、丽江等世界遗产城市代表,苏州、扬州、绍兴等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周庄、同里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代表共同交流了遗产地方管理的中国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城分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中枢先生认为,历史遗存及其环境是历史信息的物化载体,把使用和历史价值放到现代生活去考量的时候会特别困难。在尊重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它。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共赢。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阮仪三教授数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启示和经验借鉴。城镇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要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携手共进,中华历史文脉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WDCM上传图片

(本文作者居平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