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尹后庆:学习——面向更好的未来 | 2024科学新年大会演讲

时间:2024/1/18 17:48:46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科技馆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2024年科学新年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分享了题为《学习——面向更好的未来》的演讲,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习需要变革以适应未来挑战,特别是学会探究、质疑和担责,教育应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和素养,如解决复杂问题、社会情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WDCM上传图片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学和老师们,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会议,并受邀演讲。关于学习的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其中的复杂性,社会上对教育、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屡有诟病。尽管如此,我还需要讨论学习,我演讲的主题是“学习——面向更好的未来”。

学习的变革与挑战

学习是需要进行变革的。我们身处时代的进步之中,同时也在不断应对世界的复杂多变。过去的几年里,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经济起伏,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轨迹,使得我们面临的挑战显著增加,也加剧了世界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又处于信息海啸的时代,井喷式的虚假消息纷至沓来。人们担心新技术是否会加速网络虚假信息的生成,教育是否会滞后,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都是一种担忧。几年前,我们预测在人工智能时代,有多少岗位可能不复存在,人们重复、机械的劳动将会被替代。因此,我们也相应在考虑,在教育上我们要培养人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WDCM上传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做出了一些回应。然而,这些回应需要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和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今的教育为何会变得脆弱?我们教育的脆弱性源于其建立在接受和服从基础上的传统教学体系,这个体系让孩子们接受预设好的答案,而不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如今,ChatGPT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在课堂里容易被教授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变得容易被数字化和自动化所替代。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把教育目标从灌输知识转为培养素养,这个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的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社会和情感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应该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改变。

WDCM上传图片

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素养培养

学会探究——把握人类学习的本质

对于学习的改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我们期望的学习是学会探究。只有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时候,我们才能回归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是对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既是使学习者能够对外部世界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也实现自己精神家园的建构。这就是朱熹在《大学》里面讲到的“正心、诚意”,“正心、诚意”也是人们学习的本意。学习不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里面去,而应该是在持续的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去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是孔子和孟子,孟子主张“自求、自学、自得”。在更早的时候,孔子在《中庸》中提出学习的五个方面,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被称为“为学之序”,强调了对问题的探究。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所谓“疑”可见就是问题,问题对于学习者具有进步的意义。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西方的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东西方的教育先贤都关注学习中的问题,我们今天尤其要关注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无处不在。

WDCM上传图片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迭代,人类学习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体现在他能否面对问题,有多大潜能去发现问题。只有在面对问题时,我们的学习才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够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够启发思维技能。”如果课堂上的学习能形成很多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学生自己在真实情景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乐于评论,老师更像一位引导者、助学者,这样的情景正是我们追求的新时代的学识。

学会质疑——掌握从信息海啸中突围的武器

其次,我们追求的学习是学会质疑,质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与国际学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提问的能力,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和答案。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在于,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是肤浅的,缺乏主体的学习意义。为了回归孩子的天性,促进他们智慧成长,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经历真问题、真探究的学习过程。所以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发现。问题是科学发展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来自于问题的深化和衍生,这些源源不断的问题能更新我们对世界的发现。

WDCM上传图片

我们期望的学习更是学会质疑。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质疑就如同掌握了在信息海啸中突围的武器。我们的教育应当回应社会现实,特别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辨别真伪,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PISA202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建议我们能否试着问三个问题:第一,谁宣称了这个论断,他们是否来自于某个特殊的产业或公司,或者与之有什么利益或冲突关系?第二,论断宣称者的权威性在哪里?尽管权威人士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通吃所有学科。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各路专家“你放唱罢我登场”,莫衷一是的场景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对专家的言论也需持怀疑态度。第三,理解科学研究的成果并达成共识。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科学家们已经对其危害形成了广泛共识。如果你持反对意见,那么你需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并提供有力的证据。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证实或证伪,确保我们的判断符合科学规律。因此,如果我们的公民能够树立信心,勇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评估信息来源,这就具备了甄别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会质疑。通过善于提出优质问题,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我们可以建立起科学共识。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可利用的有效工具,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支持。

WDCM上传图片

学会担责——实现学习者自我觉醒与心灵成长

此外,我们还期望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担责。学会担责是实现学习者自我觉醒与心灵成长的关键。在当今时代,问题和探究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它们不仅贯穿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也贯穿于学习认知结构建立过程中,以及能力结构的建构过程中。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问题和探究能够为学习者建立起主动的学习意义。这种意义是学习者探索世界、认识社会、发现自我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自我觉醒与心灵成长的原生动力。通过持续的问题探究,学习者可以不断地产生新视角、新发现、新思考、新行动,从中释放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并对人类文明和先进文化产生坚定的价值认同。

WDCM上传图片

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

我们应当摆脱功利主义,回归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源的重要标志是学习者主体精神的确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不应只是社会中的冷漠旁观者,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结构者。当他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并通过行动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产生火花,并由火花燃成火焰,因而产生许许多多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冲动与责任。

WDCM上传图片

无论是科学学习还是人文学习,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体精神的学习者。随着2024年的到来,我们迫切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加快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今,在技术和教育的竞赛中,技术发展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它远远超越了教育。这使得我们的教育体系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进入了需要重新适应的艰难时期。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奋发有为,让更新了的学习面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