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 20:10:51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阮毅数字媒体艺术名师工作室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支持下,2023年12月21日下午,在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职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教指委”)开展了联合教研活动暨阮毅数字媒体艺术名师工作室学员市级公开课展示活动。
中职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教指委委员及所在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广西省梧州职业学院中职教学部部分教师、阮毅数字媒体艺术名师工作室成员等4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电子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任健副校长主持,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张伟罡校长发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研究员应宏芳老师做总结。
本次中职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教指委联合教研活动由公开课展示和评课与研讨两个环节组成。
在公开课展示环节中,阮毅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名师工作室学员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教师姜绍帅,呈现了课题为《两人访谈导播——嘉宾上下场的切镜技巧》的公开课。该课程以实际工作情景为背景,通过导播岗位的核心能力,贯穿摄像、收音等配套工作岗位的职责。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多机位直播项目现场导播的技巧。在课堂中,教师身兼导播身份,指导学生直播团队解决现场突发状况,培养学生对不同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通过积累解决突发状况的经验,旨在培养学生对现场导播工作的高度警觉性和责任感。此外,课程提供直播技巧与突发状况预案的资料包,以预警现场突发状况,激发学生对突发状况预案方法的兴趣,并促进他们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这一课程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呈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导播技巧训练和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的锻炼。
在评课与研讨环节,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副校长蔡璇首先致辞并表达感谢。随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们对公开课进行了评课与研讨。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王琦老师对姜绍帅老师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姜老师在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和应变解决实训问题时表现地游刃有余,成功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信息技术教指委秘书长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韩晔老师在发言中指出,在本次公开课的实训课堂上,姜老师展现了强大的专业技术功底,为本堂实训课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他认为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方面做得很好,同时巧妙地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了真实的企业直播案例,从而验证了本次课程所学技能具有真实应用场景。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
最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研究员应宏芳老师做总结发言。应宏芳老师对本次线下听课评课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不听课的教研活动不过瘾,只有在听课现场才有更多的思考。”对于上课环节,她认为本次公开课是近年来最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课,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解决临场问题,姜绍帅老师游刃有余地处理预设内的问题和生成性的问题,真实体现了直播现场的不确定性。她强调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宏芳指出,职业教育最难的并非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知识的需求,因为知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真正发挥作用。老师的任务是让知识在典型或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体现可用性,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应宏芳认为姜绍帅老师这堂课的优点与特色也正是在此处展现。
应宏芳老师最后强调了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学情分析除了研究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还要细分到每一节课,每一个任务具体的学情分析,特别是数字化时代到来之际,学情分析精准机制的形成是将每一节课变得更加精彩的要点;第二个重点,课程思政是从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过程中被不断的深化和挖掘出来的,它挖掘的点应该在极具体验感的学习活动中,由情感的冲击和激荡,变成理性的思维,最终变成行为习惯的一种追求和固化。最后她说:“只拥有一本教科书的老师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而是要拥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能给予学生学科性知识指导的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
本次活动为聚焦课堂实践与研究和促进典型课例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思考。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将结合中等职业教学的特点,全面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指委、名师工作室将发挥继续引领作用,并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指导,共同努力推进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水平。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资源整合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内涵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需求。此外,与会者一致认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协作,共同努力。通过分享成功经验、交流教学方法,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拓展。这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努力将为中等职业教育注入更多活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