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12 17:35:3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钱汉东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冯婷
宜兴紫砂壶闻名天下,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识。紫砂壶起源于何时,最早的产地又在何处,为世人所关注。日前,我有幸应邀题书“紫砂祖庭”碑匾,并参加在宜兴大潮山福源禅寺举行的、由钱志明夫妇捐赠的“紫砂祖庭”揭匾仪式,使我对宜兴紫砂壶的历史有了深入了解。
为“紫砂祖庭”题碑匾纯属偶尔。今年一月大潮山福源禅寺主持常清法师来上海请我为“紫砂祖庭”题书。我问常清法师“紫砂祖庭”有没有文献依据,他说有,回去后很快将有关史料发来。
山峦起伏、秀拔奇伟的大潮山(明代名曰南山),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东南五十里的丁蜀镇,明户部郎中卞荣《大潮山》赞曰:“阳羡谁为镇,东南第一峰。”大潮山擅奇胜,时为宜兴东南名胜,又被誉为“南山十景”之一。如今这里楼台亭阁,梵音缭绕,还建有一座蜿蜒盘旋的“小长城”,山巅刻立着苏东坡当年在宜兴购地的“阳羡帖”碑,成为游人观光打卡地。
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年间,当地望族沈氏迁居于此,建有名楼“万松楼”。清光绪八年修《宜兴荆溪县新志》载:“万松楼,在大潮山麓,明沈赠君彝别墅,楼高面山,山种松万株,故名。”吴颐山入仕之前,在南山福源寺读书之暇,与诸多陶工一起“澄泥制壶,研求式样,代为署款”,开创了用紫砂壶泡茶的新法,为宜兴紫砂文化的始祖和弘扬者。大潮山福源禅寺是吴颐山弟弟吴佶岳父的家产,《阳羡瓷壶赋》序曰:“余祖拳石公(吴颐山)读书南山。为吴佶岳父明侍郎沈晖旧业”。
我国原始紫砂壶可能产生于宋代,宜兴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工艺为紫砂壶的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贡散茶。尔后,饮茶逐渐由煎茶改成以泡茶为主。泡茶所用的紫砂壶顺势而为,风靡天下。有历史依据的最早紫砂壶是“柿蒂纹提梁壶”,此壶于1965年在南京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有明确断代的紫砂壶。在正德十五年(1520)左右,司礼太监吴经随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到宜兴祭拜明代大学士靳贵的时候,提学副使吴颐山将“柿蒂纹提梁壶”赠予吴经。此壶的出土,表明最晚在嘉靖时期,宜兴紫砂壶已是成熟的生活器具,一些制作精良的紫砂壶成为了珍贵的器物。
今传世供春壶仅两把:一为“树瘿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为“六瓣圆囊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此二壶被尊为紫砂壶鼻祖。关于“供春”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明代书画大家沈周与吴颐山谊切苔岑,感情深厚,沈周有诗《铜官秋色别吴克学》相赠,吴克学是吴颐山的字。“供春”是吴颐山从沈周的《落花》诗句“供送春愁上客眉”中挑出来作为壶名的,且此二字正合“壶供真茶”之意境。另一说为:紫砂壶乃吴颐山读书南山(大潮山),髫龄书僮龚春“见土人以泥为缶”而澄泥为之,及久而成名。因为吴颐山制作供春壶是在福源禅寺里进行的,寺里面的一些僧人也跟着他学会了捏制茗壶。吴颐山离开福源禅寺后,寺僧们成为紫砂壶制作的传承者。
福源禅寺有一块乾隆十八年间的禁碑,碑中内容为官府禁止在大潮山私挖紫砂泥,同时再现了古代大潮山开采紫砂泥的盛况。成熟的紫砂壶从福源禅寺的袅袅梵音中出现,成为紫砂壶的源头。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古人认为大潮山的白泥是优良的制陶材质。
另有文献记载供春壶产生于金沙寺。据《阳羡茗壶系》记载:“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其实明成化、弘治时期,金沙寺已是废寺。主要的原因是金沙寺附近,猛虎为患,香客却步,寺僧无以为继。从当时邑人邵珪《金沙寺》中可知:“酒酣欲访金沙寺,落日荒荒漫欲休。闻说希声读书处,榛荆满地白云秋。”在金沙寺沦为废寺之时,大潮山福源寺却香火旺盛,游客如云。
如今,源远流长的大潮山福源惮寺为“紫砂祖庭”立碑挂匾并拟建紫砂壶博物馆,意义非凡。当地紫砂壶国家工艺大师汤建林先生闻讯后,立马捐赠一把在全国紫砂壶比赛中获金奖的方壶,他深情地说“紫砂祖庭”的建设,使数以万计的宜兴紫砂工匠有了归宿感。宜兴先民创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艺术珍品紫砂壶,而作为紫砂壶历史文化源头的大潮山“紫砂祖庭”,让拥有紫砂文化传统的宜兴民众有了精神家园,功德无量。
钱汉东简介:钱武肃王三十七世孙。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等。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评为诸暨市首届“十大最美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