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为教育强国的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时间:2024/9/16 14:51:3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吴治萍

上海浦东未来科技学校 倪中华

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于2024年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系统部署教育强国建设。他指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为教育强国的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必须重视数学、英语学科的学习。其中,数学是科学的基础素养,英语是通向世界的桥梁。

一、数学是科学的基础素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被誉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无论是国防安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尖端领域,还是金融、通讯、健康等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会有数学的身影,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会运用到数学,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数学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它能揭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我们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判断及调控能力,它还是不同科学领域的共同语言,其简洁而精确的表达方式,架起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桥梁。

数学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一直起着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指出,纵观当今世界强国,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均为数学强国。数学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决定着一国的国力,没有强大的数学就没有强大的国家。鉴于数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往往把发展数学上升为国家战略。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府及社会组织面对科技人才的缺失问题,开始反思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模式,提出基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跨学科的STEM教育。STEM教育关注对科学知识的解释、科学探究的实践以及与工程设计的结合,而在这其中,数学素养是基础,STEM教育的目标是整合各领域知识、技能,将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尼尔报告》,报告提出突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概念,被誉为STEM的开端。2006年,美国《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通过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人才强化全球竞争力方案。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中,纳入了一些主要的STEM教育立法建议,在110届国会会议中通过,并于2007年8月9日签署生效。奥巴马上台后,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斥巨资培训理工科教师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愈益显著。我们应当重视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数学为工具,探索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为建设教育强国,有必要加速发展数学教育事业。首先应当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学习国外在数学教育、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吸引数学家参与数学教育的改革,从而保证这种改革能够充分反映数学的现代发展。其次,提倡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比如,建议数学家或数学研究者为中小学的数学教师提供培训或进行合作,为改进学校的数学教育作出贡献。再次,重视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如何综合地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有效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具备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最后,在数学教育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挖掘教材中与学生当前生活和未来的需要有关的知识题材,改革数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发现问题,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英语是通向世界的桥梁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人类命运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面临着诸多共同问题及挑战,处在同一命运共同体之中。参与全球问题解决已经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而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也叫全球素养)则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要素。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为全球胜任力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在1988年发布的《为全球胜任力而教》(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2017年5月,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宣布从2018年起,将全球胜任力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组成部分,2017年12月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审查本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和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PISA设计者这样解释全球胜任力:在当今社会,学生们自身能力出众非常重要,但他们也应该能与来自其他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能力,并能理解和欣赏世界是由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组成的。

21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际组织以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均提出或实施了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人才能力框架,在这些框架中,全球胜任力都是21世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2010年5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18个基本要点,“国际理解”是核心素养之一。其他国家也纷纷将全球胜任力融入各国的核心素养框架。例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强调在核心素养框架中要渗透全球意识;新加坡政府把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维度。可见,国际社会及各国都意识到了全球胜任力对于未来人才的重要性。

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能运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深入探讨专业话题,并通过语言理解、欣赏不同的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母语者的分布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全球约有3.7亿人以英语为母语。英语不仅是全球商业和科学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许多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教学语言,也有许多非英语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英语因其母语者的广泛分布以及全球教育体系的普及,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无论是国际会议、商务谈判,还是学术交流和旅游,英语都是使用最频繁的沟通工具。英语在全球的使用频率和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国际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学好英语,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能成为我们的有力工具,成为通向世界的桥梁,帮助我们拓展视野,让我们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英语学习必须先行。

尊重、理解、宽容、和平、共生是当下时代的主题,加强合作、沟通与交流,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种族、宗教信仰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宽容,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的人才要具备的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育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学生被鼓励去了解不同文化,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同时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技能,这更加要求英语学习内容的全面更新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也应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的学科,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即通过英语教育使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得到提升与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应该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有机融合,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融合语言与思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语言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意涵,丰富文化体验,使学生既具有中华根基又具备国际视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