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9 16:10:45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格致中学 作者:作者 柯瑞逢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陶杨
一、开启晚清地学新知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首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章鸿剑先生(1877--1951)说:“中国初次输入外来的地质学知识,要算清同治十二年(1873)华蘅芳氏译的那部《地学浅释》。”①
格致书院首任山长华蘅芳(1833--1902)及其译著《地学浅释》
这部由华蘅芳和美国学者玛高温合译的英国科学家赖尔的著作,是19世纪中叶欧洲最先进的地质学研究成果。它的引进,填补了以前中国虽然有人用传统方式研究金石,却无人研究地质的空白,开启了国人对近代地质科学的关注和研究。
耐人寻味的是,《地学浅释》的面世,不只引进了先进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了沿用至今的“层”“断层”“冰期”“脉”“矿脉”“火山石”“煤田”“沉积”……等地质名词;它更以大量古生物和地质资料证明“天”(大自然)是在变的,生物也在不断进化,所以“变”是常道!深入浅出地挑战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根深蒂固保守观念,引来晚清社会的“进化论”思想启迪,有效助推了求新图变的改革潮流。
1890年,25岁的谭嗣同在武昌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华蘅芳,交流甚欢。经华推荐,谭嗣同又于1893年和1896年,两度专访上海格致书院,拜会傅兰雅,收获良多:“在傅兰雅座见万年前化石,有植物动物在其中,大要与今异。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由是访学之念益急。”②科学知识孕育成革命思想,于是“思猛进、争朝夕”的谭嗣同回长沙创办了“湖南时务学堂”、创设了“南学会”、办起日刊《湘报》并出任主笔……成为戊戌变法的一员骁将。
1895年《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颁发,地理知识等纳入招生范围,明确:“考求者,可分六学:1.矿物;2.电务;3.测绘;4.工程;5.汽机;6.制造。各学有全课,有专课,学者可任取某,逐次讲习”,“凡习熟一学全课,或一门专业,考试中式(注:100分中能考得75分以上者为中式)则发给本院课凭,指明其人已精此门学业,足为行用”,率先起步了对地理等专业的系统学习、考核以及就业推荐。
至王韬继第二任格致书院山长期间,则更锐意改革:诚聘具有时代眼光、关心国家前途、热心科学与时务的“命题大家”,在历年考课中,精心设计了许多相关地理和地质的试题;並将应试者范围,从上海扩至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且为优胜者授予超等、特等、一等名誉,充分调动了书生们的应试积极性,比如:
浙江按察使龚照瑗的“水旱灾荒平时如何预备、临事如何补救论”(1887年冬季课题);
登莱青道、津海关道盛宣怀的“海军衙门议造汉口至卢沟桥轮车干路,以资拱卫。或谓汉口至信阳州山路崎岖,工程倍费;或谓取道襄樊路较平易;或谓由浦口起,可兼运长江下游各省货客。南北干路自系定策,取道远近、难易、平陂、繁简,将来勘择,不厌求祥。如有熟谙舆地之学,精核工程之计……盍详晣以对;并可绘图立说,备转陈采择焉”(1889年秋季课题);
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潮汐应月说”(1891年秋季特课题),“上海海口形势舆图广袤、城池道里丈尺考”(1892年秋季特课题);
上海道台、浙江按察使聂缉椝的“大洋海、大西洋海、印度海、北水海、南水海考”(1892年春季课题);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以月离测经度解”、“西域帕米尔舆地考”(1893年春季特课题)……
“于是四方风动,群彦云起”③广泛积极地推进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学习与传播。
二、培养新中国紧缺人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7日,军管会派陈尔寿等人进驻并接管了“市立格致中学”。10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任命陈尔寿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
具有地理专业背景的陈校长,励精图治,迅速与师生打成一片,努力为新中国培养德才兼备的紧缺人才。
1952届校友张宏仁回忆,毕业那年他已经入党,学校最初计划让他留校当教师,或者到机关工作。临考前一周,党支部通知他,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建设人才,决定让他去考大学。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他坚决服从。但选什么专业呢?陈校长平时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一改他过去对地理课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印象;同时他又考虑“要建设强大的国家就要建设钢铁工业,要建设钢铁工业,就要建设矿山,而建设矿山首先需要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于是很快就选定了三个志愿:第一北京地质学院,第二北京矿业学院,第三北京钢铁学院。结果被第一志愿录取了,从此开始了将近六十年的地质生涯”。其间,他曾在荒山野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也先后担任过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等要职。
1953届校友汪品先也记得,当时陈校长除了自已上课之外,还聘请了一些校外造诣很深的地理学家来校授课,比如后来任职安微师范大学的卢村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钱今昔教授等,至今还记得卢先生拉着长调讲:“地球是圆的,地球是转的,地球是歪的,一歪就歪出毛病来了”,于是就引出了一年形成四季的原因。
另外,曾任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两届副理事长的哈秋聆(1952届);中国地质大学博导、我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考察工程的第一位女科学家茅绍智(1953届);曾任煤炭工业部机械制造局副总工程师的罗志鸿(1953届)……也都能信手拈来当年地理课上的趣闻趣事。
格致中学的精彩课堂,引燃了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情,影响着学生终身的专业走向。
据统计,格致中学的13位院士校友中,有5位与地理科学相关,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热协会主席团成员、地热学家汪集旸(1949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物理地震学奠基人、物探专家李庆忠(1949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探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勘察专家张祖培(1952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科学家陈联寿(1952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海洋地质与微体古生物学家汪品先(1953届)。
共和国初创之际,居然有那么多格致学子“报国有我,义不容辞”坚毅地选择了条件艰苦的地理专业,为传承“爱国·科学”的格致精神,树立了不朽的标杆。
1953年8月,陈尔寿校长奉调入京,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司的地理组组长。后又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地理编辑室主任,长期主持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研究和制定。由于他对地理教育的突出贡献,2004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共10人获奖,其中6人为科学院院士)。
三、筑高课改新平台
改革开放后,格致中学的地理教育更趋多元、迈上更高平台:1979年组建了天文小组;1985年扩展成天文协会;1993年首次被评为“上海市天文特色学校”;1994年被吸纳为美国太平洋天文学会团体会员;1996年建成了上海市普教系统中第一座现代化天文馆。2006年,天文馆进一步改扩建,全面升级了原有的光学天象仪、添置了Digitarium Alphall数码天角仪,成为全市第一个拥有双系统的中学天文馆。还购进MEADE12英寸LX200R望远镜、高桥FSQ106-ED望远镜等,成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天文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
得益于此,不少格致学生脱颖而出,例如:
1986届的天文小组成员邵正义,自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继续深造,1996年获天体物理博士学位,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天文学博士。这位当年第一个发现哈雷慧星的上海中学生,现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星系的形态与动力学演化、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
1985届学生杨雪波是参加气象组6年活动的资深成员,各门学科成绩优异,毕业时却毅然放弃免试直升本地名校的机会,考入北京大学气象系,成为该系唯一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
1995年、1996年、1999年,天文协会师生分别赴泰国、漠河和欧洲观测日全食、均获成功。其中在泰国拍到了一百多幅有倍利珠、日珥、日冕的珍贵照片,引来十多家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报道。
2007年,黃成赟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的第一名(上海学生第一次获此殊荣),以及当年国际中学生天文奥赛铜奖。
另外,在地理教育的信息化应用方面,格致中学亦自觉创新辟径、筑高平台。
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中心,共建中小学信息库。其中“地理教育资料库”设在黃浦区教育信息中心,由格致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向学禹负责。
2003年,学校率先开设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主动将地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带来了教学方法、手段、工具的重大革新,实现了教学效果的突飞猛进。
2010年,格致地质馆建立,分设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土壤、金属矿物、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八大类展示区,共计430余种地质标本。
时任校长张志敏率先垂范,捐赠了自己珍藏的南极石标本
2018年6月22日和29日,江泽民同志连续亲切接见了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劳模、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格致中学副校长吴照(右),饶有兴趣地分享了格致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人地和谐、科学思维、实践探究、创新素养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与收获,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2019年,吴照校长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令格致教育,肩负起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谨以此文,致敬上海市格致中学建校150周年!
注释
①《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②《谭嗣同全集·北游访学》三联书店,1954年
③《钟鹤笙征君年谱》,钟天纬:《刖足集·外篇》附录,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