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带徒传艺产教融合,“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一年成果丰硕

时间:2025/1/16 14:18:54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WDCM上传图片

近期,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2024年工作总结合作交流研讨会在宝山区的闻道园举行。

“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由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创立,2023年入选“第二批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在宜兴校外艺术实践基地挂牌。工作室的建设包括空间和专业两方面。空间建设主要构建多功能应用的数字化展示空间;专业建设上则采用对接人制,侧重数字化艺术形态设计与当代城市空间的应用,并研究职业院校与一流大学、国家级大师强强联合的职教创新模式探索。

工作室成立后,2024年学校划拨专项资金,以“国内外学术交流、实操实训培训、空间多功能利用与共享、吸引优质社会资源、数智化展示”为原则,对包括“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内的工作室和基地开展集群空间建设,并着重进行了“大师进校园融入机制”的创新实践,使大师能真正融入高校的教书育人体系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工作室实施项目对接人制,开展师资培养和人才梯队构建。同时,工作室在院校交流、学术平台、研究方向、社会人脉等方面进行布局和拓展。大师工作室学员参与了多个工艺美术与现代空间设计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并在相关课题研究上获得成果。目前,工作室共有学员12名,来自多所高校。工作室不断推荐学员到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社会学术平台参与历练,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WDCM上传图片

工作室主持人蒋国兴介绍,工作室成立一年来,聘请了多位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荣誉主席雅克·考夫曼作为导师团成员,围绕空间陶瓷艺术主题设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委会的实习基地,系统全面地将传统手工艺应用到公共空间。工作室针对每一位学员的艺术特色“一对一”定制任务规划,借助校企合作来推动其成长,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例如,参与宜兴的陶文化场所建设,上海地铁相关站点和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等,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带动起陶瓷产业和陶瓷艺术的发展。

WDCM上传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阴佳表示,“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一年的建设中,注重使大师“真正走进校园”,并融入当下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学院创新导师制、师徒制、工坊制、交流制等,使大师能真正融入高校教书育人体系。同时,工作室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工作室建设的核心目标,设置非遗课题团队、景观项目团队、文创研发与数智化应用团队、职普融合教学与国际文化交流实践团队、创新型实验室建设团队等,由不同的学员分别负责对接,团队研究内容和对接人的学术方向也涵盖了学员所在高校及专业。在利用大师资源和学术平台方面,工作室进行了校企/校行深度融合,学员在丰富的企业资源基础上展开调研,了解当下广泛应用的技术和材料,学员还进入国家级的专委会学术平台等,从多方面进行广泛且频繁的交流学习,在反馈日常教学并作用于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学员自身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也提供了清晰路径与方向。

WDCM上传图片

学员之一、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建筑室内专业主任、副教授王云霞表示,加入大师工作室以来,通过定期组织国际交流、访问和座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和设计专家的互动,极大拓宽了国际视野,了解到了全球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方向及文化背景,更好理解了工艺美术的国际化发展潜力。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蒋国兴大师及其他顶级专家的亲自指导,在传统工艺技术的掌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磨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设计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专业教学上同样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提升了个人的教学能力,也拓宽了教学视野。通过教学融合实践自己深刻体会到,跨学科的合作与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互动与创新,更能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带来全新的突破。

WDCM上传图片

学员孙俪说,在参与了数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后,自己对科技与非遗结合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工作室的引导下,学员们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非遗文化数字化,促进了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动画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更加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工作室在科技与文化结合上确实走上了全新的高度。

作为工作室学员,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主任范业闻认为,自己深切体会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与价值所在。通过考察宜兴陶艺基地、洛阳三彩基地、东阳木雕基地、上海宝山“尚工坊”传统造物基地等,参加各类型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参赛,以及与诸多工艺美术大师访谈,自己获得了飞快的成长,非常感谢“蒋国兴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师们提供了优秀的成长平台。

学员卢璐介绍说,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创新基地的一员,以及扎染与蜡染课程的主讲教师,深受蒋大师与院校合作模式的启发。在工作室的平台上,自己开展了“染织与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课题,在课题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创新基地领导们的慷慨支持。在工作室的一年中,自己多次深入国内调研活动,如走访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国内知名设计职业院校以及产教融合基地,组织参加暑期海外交流项目,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非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这些学习历程充分说明,蒋国兴大师工作室是高校与职业院校实现“职普通融”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WDCM上传图片

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李欣雨老师发言说到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工作室的框架体系清晰完整,实践探索特色明显,资源禀赋汇聚共享,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工作,搭建平台,凝心聚力。要确保工作室学员一人一规划一方案,重视学员成长成果与工作室培育的关联度,发挥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各自优势。二是要进一步立足品牌宣传,讲好故事,辐射影响。通过借助新媒体将优秀的经验、好的做法、取得的成果向外推广辐射,带动其他地区高职专业发展及人才建设。三是学员要进一步珍惜学习机会,平衡工作,助力成长。学员要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多学习、多锻炼,多思考,内化吸收,将所学用于实际的教学及科研中。学员也要将所学技艺以及专业前沿技术带回学院助力学院发展,并带动周围同事深研专业建设,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最后,期待大师工作室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WDCM上传图片